这个世界为什么要有 Web3
通常介绍 Web3 或是区块链,都会从比特币开始说起:比特币(Bitcoin)是一种基于去中心化、点对点网络、开放源代码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货币。“比特币” 一词最早由一名化名为中本聪(Satoshi Nakamoto)的人在 2008 年提出,2009 年运行……
但是我觉得这对新人并不友好,我并不打算从复杂的概念,底层的数据结构,或行业黑话与生态全景图讲起 —— 对于刚入门的新手而言,这只会制造更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。相反,我会从 其背后的哲学、思维方式的变化、以及社会形态的变动讲起。等你带着这些底层直觉再回头看那些术语,一方面会一通百通;另一方面也更容易揪出那些拙劣的把戏和故弄玄虚的话术。
我第一次听到 “Web3” 这个词时就开始思考:这个世界为什么要有 Web3? 接触这一领域一年多后,我逐渐有了自己的答案。
明明中心化系统有更高的吞吐、更低的成本,还有一套成熟完善的治理体系;明明去中心化意味着大量算力消耗、资源消耗,以及为了去中心化而牺牲的运行效率(例如以太坊的 TPS)。可偏偏有这么多人从 Web2 里 “逃” 出来,执意要在另一套秩序上重建世界。
结论的雏形是:Web3 是技术没错,但更像一种社会技术 —— 它把 “信任” 从人际与组织关系里抽出来,改造成一种公开可验证的基础设施。因此,Web3 降低了社会协作的信任成本,允许陌生人之间在没有第三方背书的情况下开展交易与合作。
一、直面 “信任” 的成本
在 21 世纪,世界飞速发展,新技术、新理念层出不穷。 然而,人受限于个体的局限性 —— 或者说生物的局限性 —— 不可能对所有领域、尤其是新生事物都有全面深入的了解。于是,中心化机构便以中介的形式承担起 “替你了解、替你把关” 的角色:
- 你不必成为经济学家,只需信任地把钱交给银行,让它帮你管理资金;
- 你不必背下每一个法条,只需信任地把自己委托给律师,让他帮你打官司。
这背后就存在信任成本 —— 我们把权力交出去,就意味着失去部分透明度与控制权:
- 一个政党因为不透明可能出现腐败与效率低下;
- 一个平台因为不透明可能获得逾界的权限,进而对用户进行收割。
用科幻作家刘慈欣笔下的 “三体人” 作对比更直观:
在《三体》中,三体人思维透明,没有隐私与谎言,彼此无法欺骗。在这样的世界里,信任是零成本的 —— 不需要合同、不需要中介、不需要验证,因为对方在想什么你直接知道。
而在人类社会,我们并不是三体人,无法直接看透对方的真实意图。 因此,为了避免欺骗与违约,我们必须建立复杂的制度与中介体系:银行、法院、律所、平台、清算机构…… 这些机构的存在就是为了制造信任,但制造信任本身就要付出成本。
- 手续费、抽成、保证金,是明面上的成本;
- 审批延迟、跨境障碍、平台封禁,是隐藏的成本。
这正是互联网的巨大问题之一:它解决了信息传递,却没有根本解决信任传递。 而 Web3 的核心价值,就是在某些场景下用代码、加密与共识,部分模拟 “三体人思维透明” 的效果,让我们在不必互相熟悉的情况下,依然能低成本地完成合作与交易。
二、中心化为什么曾经(依然)有效?
别急着把中心化妖魔化。中心化的优势非常真实:
- 极致效率:一个产品经理拍板、一个 DBA 改表,系统就能升级。
- 用户体验:忘了密码有客服,转错账能申请回滚。
- 监管接口:责任主体明确,出了事找得到人。
所以,Web3 并不是为了 “替代一切中心化”。它更像是给世界补上一块缺失的拼图:当协作跨越组织边界、跨越国界、参与者彼此陌生且不互信时,中心化的成本急剧上升,Web3 的相对优势才显现。
三、Web3 提供的四个关键词
在这里我先用尽量不术语化的方式,把直觉立起来:
- 可验证(Verifiable):
- 账本是公开的,规则写在代码里,谁都能复算并检查。
- 例子:资金托管在合约里,是否被挪用,一查交易记录就知道。
- 可组合(Composable):
- 协议像乐高积木,别人的开放接口我可以直接接上继续搭。
- 例子:一个支付协议 + 一个身份协议 + 一个消息协议,能迅速拼出新的应用。
- 所有权(Ownership):
- 你的数字资产(包括身份、内容、游戏道具)由你掌握私钥来控制,而不是账号密码由平台托管。
- 例子:换一个应用,资产不需要 “重新购买”,直接带走。
- 激励(Incentives):
- 代币不是 “币圈口头禅”,而是协议层的经济机制:谁贡献安全与流动性,谁得到回报。
- 例子:矿工 / 验证者保障网络,你付 “Gas 费”;做市商提供流动性,赚取费率。
四、“零信任” 不等于 “零风险”
Web3 常说 “不要信我,去验证”。但这并不意味着风险消失,而是风险位置移动了:
- 从 “相信平台 / 客服”,变成 “相信代码与私钥管理”。
- 新的风险:合约漏洞、钓鱼网站、私钥泄漏、预言机失真、代币价格波动。
- 现实世界的连接仍需法治与治理:DAO 也要人治理,合规仍然存在。
一句话:Web3 把 “信任” 变成了数学 + 激励的问题,但人性与社会仍在系统外。
五、什么时候该用 Web3?
当场景至少满足两条时,值得认真考虑:
- 多方共享状态:多个相互独立的主体,需要一本谁都能查、谁都改不了账的 “公共台账”。
- 开放互操作:希望别人能直接在你的规则上继续创新,不必签额外协议或拿授权。
- 抗审查 / 抗封禁:不想单点决策就能冻结资产或封杀账号。(社交媒体,银行账户)
- 全球可结算:参与者分布全球,需要准实时结算与可追溯分润。(跨国协作与结算)
- 需要可验证稀缺:数字物品要天然稀缺且可追踪(门票、身份凭证、创作版税等)。
六、哪些场景不该上链?
- 高吞吐、低延迟的内部系统(交易撮合引擎、游戏实时战斗逻辑)。
- 单主体可控(你就是唯一参与者和裁判,没必要为 “共识” 付费)。
- 只是存数据(普通数据库能解决的,不必强行 “链化”)。
- 只为发币而发币(把代币当融资捷径,风险和负担会更大)。
七、从技术到社会:权力结构的细微迁移
Web3 最有意思的,不是 “链很酷”,而是它温和却持续地改写权力结构:
- 数据主权:账号从 “平台的帐号” 变成 “你的地址”,迁移成本降低。
- 可审计的公共基础设施:结算、分润、治理的过程离开黑箱,走向开源。
- 新型组织:DAO 把 “谁决策、如何分润” 写进合约,规则公开、过程留痕。
- 创作者经济:内容与受众关系更直接,平台抽成不再是唯一道路。
这不是一夜之间的革命,更像是渗透式重塑:从一条支付通道、一张数字门票、一个开放接口开始。
八、误解与话术识别指南
- “上链 = 绝对安全”:不对。安全来自设计与实现,链只是让攻击更贵、作恶更难。
- “代币 = 股权”:不对。二者权利与监管属性不同,别混用概念。
- “去中心化 = 没人负责”:不对。只是把 “责任与权限” 从单点转为协议与社区治理。
- “白皮书画得越大越好”:未必。先看是否有最小可行产品与真实用户。
- “链上不可篡改就永远正确”:上错了也会 “不可篡改地错误”。要把正确性前置到提案与审计阶段。
Web3 的价值,不在 “币价”,而在于它把 “信任” 这件古老又昂贵的社会资源,变成了人人可用的公共设施。当我们能用更低的成本与陌生人合作、和全球的人一起分工、并在开放接口上继续创新,新的产业与组织形态就有机会自然长出来。
尾声
我是谁
我是 Yee,杭电大三计科在读,ByteNeko 技术负责人,同时也是杭电计科协的成员,现在 web3 远程工作中。
以上的内容,是我在接触 web3 一年以来的一些思考,希望与君共勉。
ByteNeko 是什么
Byteneko 是计科协的衍生社区,由协会负责人与 web3 小组创立。
ByteNeko 是一个年轻的 web3 开源社区,我们积极推动 web3 技术的普及与发展,提供丰富学习、项目、就业机会,助力学习者从零融入数字世界并成长。
无论是初涉者或专家,无论技术、产品、运营、投资路线
ByteNeko 皆欢迎加入👏
联系方式
以下是我、ByteNeko 负责人 DH 的微信以及 ByteNeko 的公众号,欢迎来联系我们🥳
我的微信 | ByteNeko 负责人 DH 的微信 | ByteNeko 的公众号 |
---|---|---|
![]() | ![]() | ![]() |